狗十三:一部青春的规训史
一
小学四年级前,我特别喜欢画画,某个亲戚以此骂我沉溺画画成绩变差,最后我被迫放弃。日后再画,全然找不到小时候那种一张纸一支笔能画上一整天的纯粹快乐了。
还有很多事,如鬼魅,如幻影,战战兢兢,很晚才释怀和解。大人们觉得无足道的事,那时候是我的整个世界。
作为一个很早就被说懂事的男生,《狗十三》让我对这假惺惺的世界本能地感到厌恶,也觉得可怜。我向来最不忍看到敏感孤僻的小孩,因为大多有破碎之处在。
童年与青春大抵是最偏离实用与功利的时期,可有的人提前从梦中被叫醒,过早被剥夺了幻想的权利。所谓的成长,向来是一件代价很高的事。
在福柯的论述里,那些看似更文明、更人道、更温和的惩罚方式,其实促成了某种“规训”。
它给人带来的不是肉体的疼痛,而是更具侵犯性的心理控制。它要求人发生内在的转变,要求其内心皈依一种新的生活方式。
成年人世界里,对孩童强制要求的“懂事”,其实也是一种规训。
曹保平说:“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,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,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。”
这个社会有太多强忍的,牙齿掉了往肚里咽的苦楚。懂事实则是父权社会里隐晦的控制,它要求我们习惯在外人面前佯装坚强。
我们在这个过程里有太多想说出口的东西,可是活着活着,却也没什么好说的了,不愿意说了,或者不敢说了。
大家处心积虑地反复练习,克服自己的任性、软弱,直到不再喝醉和深夜痛哭。
人都是在一瞬间变得铁石心肠,把最后一丁点儿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泡沫丢弃,然后在这木然的世界里呼吸匀停。
这就是他们所要求的懂事。
二
《狗十三》是一部青春的规训史。
电影以一段李玩的自述开场:“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,你在夏天很难理解冬天有多冷,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热,如果存在平行宇宙,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。”
十三岁的她因为父母离异,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。她父亲再婚后又添了儿子,一直选择等时机合适再告诉她。
李玩的父亲是典型的父权观念下的家长,口头上说着为人父母,可在实际的成长中却是缺席的。
李玩爱好物理,但为了提高她的成绩,他硬是把她在学校的物理小组换成了英语小组。
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太过粗暴后,买了一只小狗送到爷爷奶奶家,作为弥补。
起初,李玩由于和父亲的芥蒂,并不喜欢这只小狗,但小狗在箱子里挣扎哀嚎,融化了她内心的固执,她把它取名叫“爱因斯坦”,并让它和她一起睡在床上。
自从有了爱因斯坦后,李玩找到了情感寄托,她会给它做狗粮,和它吃一样的食物。
李玩的姐姐李堂成绩很好,父亲叫她过来教李玩英语。有一天晚上,他们回家后发现爱因斯坦不见了,原来是爷爷在白天出门买菜时把它弄丢了。
那一晚李玩跑到街道上,不知敲了多少户人家的门,一再询问它的下落。李堂带着爷爷找到她,劝她回家,她却任性地推开了爷爷,让爷爷崴了脚。
她回到家后紧闭房门,眼泪扑簌,把音乐分贝开到最大,在窗户上写满爱因斯坦的名字。她身体里游荡着无处诉的孤独。
李玩的继母想了一个办法,买了一只与爱因斯坦接近的小狗以假乱真,但并没有瞒过李玩。她不理睬那只小狗,依然沉浸在失去爱因斯坦的悲伤中。
她找高放一起喝酒到深夜,奶奶出门找她而迷了路。父亲知晓后,再也无法容忍,狠狠地训斥李玩,鲁莽地伤害了她。
这个夜晚,她感受到父权的暴力与威慑,她不再拥有可以无理取闹的孩子的特权。她在害怕中学会沉默和妥协,开始变得乖顺,谨小慎微,收敛自己的脾气。
在英语课堂上,教室里误入了一只惊惶的蝙蝠。它是这个陌生世界的闯入者,在一片惊奇、憎恶和冷漠里,它始终找不到出口,最后死在了英语老师挥掷的书本下。
没有人对英语老师这个举动感到意外,除了李玩。她直愣愣地站着,惊愕又恐惧,周遭一切褪变得陌生。她开始同情那只小狗,它弱小的境遇,和死去的蝙蝠,和自己并没有多大差别。
回去后,她就接纳它,叫它“爱因斯坦”。
她也没有排斥那个叫昭昭的弟弟,但这是她不得已的卑微和顺从。孩子们的感受永远是被忽略的,父母在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。
在众人都在给他欢庆生日时,她落寞地退后,待在一旁。李堂把手放在她手上,被她推开了,她逐渐蜕变得坚硬,不需要怜悯和安慰。
伤害在缺乏自省的家庭永远是恶性循环。不久,李玩再次失去了这一只“爱因斯坦”。它因为咬伤了昭昭,被继母勒令送到狗肉店。
那一天,她跑遍了这个城市几乎所有的狗肉店。
回去后在楼道口,她看到了一个过度肥胖臃肿的男人被抬在担架上,朝她撅着嘴,发出鸟叫声。
她发现了令她惊怖的事实:原来她每晚听到的鸟叫并不来自楼上人养的鸟,而是这个男人发出的。
他像是导演刻意安排在电影中的隐喻:这个社会永远不乏孤独怪异,又不合时宜的失败抗争者,他们是没有长大的大人。
沉溺在自我世界,练习鸟叫,也许是他唯一能彰显自我存在的事。
父亲一直答应着要带李玩去看天文展览,但展览最后一天,父亲要和张哥吃饭,让李玩一起陪同。
席间,张哥问李玩平时看什么书。李玩说,《时间简史》。张哥摇摇头说,那都是小孩子看的书。
成年人的世界充满误解与轻蔑。
他们的思维是武断的,有一套自己不可撼动的强大价值观,任何观点,要是与这套价值观相左,他们嗤之以鼻,要是佐证了观点,反而更印证了他的偏见。
他们的姿态是那么言之凿凿,不可违逆。
李玩发现对规训的反抗会处处受限,她放弃了,放弃了青春里的简单,幼稚与单纯。对抗都是有代价的,她开始学会计较成本。她就这样成为了父辈们眼中懂事的孩子。
当她因为物理竞赛得了全省一等奖,爸爸宴请宾客,期间有人给了她一盘狗肉,在李堂和继母诧异的目光下,她拿筷子夹起,一口吞下。
此时的她,已经彻底接受了这个社会运转的逻辑。
她开始学会了做一个不动声色的成年人,不再回头,不再偷偷想念。
她和李堂在路上遇到第一只走失的“爱因斯坦”,她冷静地转身离去,对李堂说:“我生怕它认出了我,向我扑过来。”
在滑冰场,那个貌似生活在蜜罐里昭昭,一而再再而三地摔倒。
她凝视着这一幕,却并不关切,她也许想起自己对高放说的那句话:“这样的事,以后还多着呢。”她突然像谅解了一切般释然:所有人都一样,难以从规训中逃离。
她就这样,在内心与世界的粗暴碰撞里,小心翼翼地完成了自己的“成年礼”。
三
这个世界似乎没有完满的原生家庭。
李玩的父亲接到前妻的电话后,把电话交给了李玩。
李玩说罢,问父亲:“你当时是怎么喜欢上妈妈的?”父亲再也强抑不住,泣不成声。
他啜泣着对李玩说:“我不是一个好父亲。”
《奇葩说》上有一期,辩手们自曝原生家庭的经历,大多哽咽着把辩论说完。凌厉如傅首尔,软肋也是这个。
她的话说得很通透:“人生就是一场自我欺骗,最后赢的都是影后。过得不好要拍拍肩膀说,其实还可以啦;痛彻心扉要握一握拳头说,一定都会好起来。”
即便在外人面前从不正经的北野武,身上深沉又拙于言辞的另一面,也是源自原生家庭,他认为:“一个人是不是长大成熟,要从他对父母的态度来判断。
当你面对父母,觉得他们‘好可怜’、‘真不容易’时,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。
一把年纪,还把‘不能原谅我爸’挂在嘴上的人,充其量只是个小鬼。”
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北野武的豁达和坦然。
人与人的悲喜无法共通,让我们势必做不到对他人遭遇感同。
那些在你看来微小如尘埃的烦恼,对他人而言也许是山崩。“狗十三”就像一句脏话,释放了我们内心所有潜藏的压力,焦虑与愤怒。
如何和生命和解,以细细小小的温暖去抵御透彻心骨的冷酷,大概始终是我们的必修课。
文:章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