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一个像太阳一样的人,帮你晒晒所有不值一提的迷茫
1.
重逢阿布是在与刘北分手当天,他的出场方式近似从天而降。
他一个人在南方漂浮多年,却总能适时地在我狼狈时候出现,好叫我负面情绪不至于过度蔓延滋长。
恰逢骤雨初歇,广场上有一簇年轻人穿着旱冰鞋,他们喧嚣着从我身边掠过,就像候群北归的飞鸟。
我跑出来时穿了长裙和毛绒绒的拖鞋,而现在它们一同被路面上的积水打湿,滑稽又狼狈。
在这种天气穿着长裙,并非出于对行为艺术的向往或故作文艺,而是我打定主意这是最后一次和刘北争吵。
虽然这两者并没有什么关联性。
我拿手腕撑着头,觉得这点狼狈实在比不上心累。
如果可以,我更愿意希望自己躺在家里宽敞的大床上,而不是坐在小公园有点潮湿的长椅上。
“你就不能替我着想一点吗?现在有谁是不辛苦的?”
“别幼稚了,你以为谁都会像你哥一样处处让着你吗?”
争吵的最后一句话狠狠触动了我的神经,仿佛是一根绷紧到极致的弦终于承受不住重力。
我在广场上给他发短信,用的是询问语气。
其实他知道我的性格,一旦说出口了,便不可挽回的。
“我们分手会不会比较好?”
他很快回复:“也许吧。”
“你不行啊,说好苟富贵勿相忘,你怎么还没富贵起来?”阿布拍了拍我的肩膀,麻溜地点了一根烟。
我知道他只是开玩笑,可时过境迁,我甚至没有斗嘴的心情。
我懒洋洋看着他,而他也懂得审时度势。
“请你喝酒怎么样?”他其实擅长察言观色。
我还记得邻居阿婆早说过,他明明可以当个好人,偏要成个浪子。
“好啊,你请我喝绿野仙踪吧。”
“别人失恋了都是买醉和骂前男友,你就这点出息?”他嗤之以鼻,那种在他十六岁时就喝腻的饮料。
可是我想他也知道,这是我们阔别已久后,仍然存有默契的证明。
他手里的黑色长柄伞戳在地上,伸手一把将我拉起来,长裙掠过地面的积水,湿答答贴在小腿上。
说不感动当然是假的,他总神出鬼没,有时候带我去看电影,有时候只是单纯告诉我公园开了一朵花。
可是他出现的时机总是恰到好处,就好像生着一双能够时刻看见我的眼睛。
2.
他选的露天酒吧在山顶,我脱了鞋踩在有些膈脚的青石小径上。
阿布仰头将53度的烈酒灌进喉咙里,抹了抹嘴角残留的酒渍,“你和刘北分手了?”
25岁是一道坎,谈了这么久的感情,不是结婚就是分手,情断义绝有时候连理由都不需要。
我不敢情意暴露脆弱,只好端着他给我点的那杯莫吉托,选择最委婉无辜的语气“应该算是分手了吧。”
我们认识的二十几年,他第一次主动给我买酒精饮料,可是我一点都不担心喝醉,因为知道他会把我背回去。
而刘北的短信适时跳出来:“你的东西怎么办?”
“除了我的包,其他都不要了。快递费我出。”我很快回复他,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。
阿布毫不顾忌形象地大笑,虽然他也没多少形象可说,“你真是一点都不会变。”
“我又不是非他不可,连七年之痒都熬不过,不如分手的好。”
我和阿布有同样冲动而热切的性格,讨厌墨守成规和平淡无波。
他深知我所以的喜恶,正如我同样牢记所有节日并精心给他准备礼物。
关心会从眼睛里跳出来,一生最重除了温饱还有被爱,很多甚至大多真挚的情感其实都与爱情无关。
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太多不可言说,但是在阿布面前,我仍然可以做小时候讨要冰淇淋、耍无赖的小女孩。
阿布是我亲哥,他在十六岁时顶着全家责问的压力退学去了南方,说是追逐什么梦想。
我们在困顿里相互鼓励,偷偷攒零花钱买下许多信纸,期盼着墨绿色邮筒将希冀递向远方。
酒精在身体里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,我清醒地看着雨骤起又停。
我想起他初中时候因为我被欺负而打了架,脏兮兮的衣服贴在身上,就像一个盖世英雄。
“你什么时候南漂够了就回家吧,我真他妈想你。”
我吸了吸鼻子,觉得有些讨厌,因为阿布总能见到我不轻易展露的脆弱。
“死丫头,回去好好睡一觉吧。以后别亏待了自己。”
他张扬地冲我吹了个口哨,错开脸。
一恍神之间,我似乎看见他抹了抹眼睛。
3.
三天后才收到快递,但并不只是我的包,还有其他零零碎碎的东西。
我打电话给阿布,可他并没有接,也许是又离开了这个小城,也许又找了别的工作。
可是这些都不重要,因为我知道刘北绝不会浪费时间替我收拾东西。
刘北在我把他拉黑之前发过来最后一条短信:“你有个好哥哥。”
我对着空气淬了一口,可心里也只能默默认同。
“死丫头,该花的钱要花,该买的东西要买,别和刘北一样扣扣缩缩的。”
很久以后他才给我发了一条语音,我听到最后一个词,终于忍不住笑出声,毫不顾忌形象。
爱情从来不会因为脏乱琐碎的生活而变得伟大且不容分割,但是亲情会。
他会顶着父母双重压力,给我买一个冰淇淋;也会让我不必要筋疲力竭斗智斗勇来维持人际关系。
他四处漂泊,却从未缺席我的生命。
想了很久之后我才回了他一条消息:“阿布,你多回家看看啦。”很欢快的语气。
“臭丫头,要喊哥!”
他离开家之前留给我的小纸条,我一直收在钱包里,上面其实也只有四个字“好好读书”。
人生不必太完满,我不会等一个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的人,因为阿布永远都是我的盖世英雄。
文:谢绾